土壤修复行业发展有了创新支撑 全国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北京

顾阳 2021-04-08 17:03:01

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日前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建成。

供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据悉,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10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筹建,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实验室由北京建工修复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共同建设。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污染场地特征,以绿色、安全、可持续修复技术为重点,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修复材料和重大装备的研制。同时,研究制定污染场地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生态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科研保障。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包括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机构的多名专家。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由刘鸿亮院士、彭苏萍院士和陶澍院士等13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

供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设期内,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建成研发中心、分析中心、药剂基地、装备基地,在北京、天津、武汉、青岛等地建立修复技术和装备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从场地风险评估、安全修复技术装备研究和产业决策支持三个方向,形成了五大研究平台。分析中心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130余台(套),在2020年12月取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已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成为行业重要科技资源支撑。

2016年以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筹建过程中先后承担了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模块化淋洗、节能高效异位热脱附、原位加热耦合多相抽提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10项。代表成果包括“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地下水污染分级分区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型复杂化工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铬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和“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安全再利用标准体系建设”等。

供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其中,“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获得201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大型复杂化工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获得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同时,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还研制新型安全修复材料9种,形成土壤淋洗装备、异位直接热脱附技术装备等修复成套装备9套,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工程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8项,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规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奖励6项。形成了“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工程应用-产业升级”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力提升了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应用水平。

据悉,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肩负场地修复技术产业化与决策支持功能,打造产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智库和综合服务业务平台,通过产业咨询、科研合作、开放课题、项目孵化、人才交流以及数据共享等开放形式,建立政府、专业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互通共建机制,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为环境修复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