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将在五方面发力

钱箐旎 2021-04-08 17:29:45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将如何发展?日前,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1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个“新”,既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也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将开启发展新篇章。

具体来看,《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将在五个方面发力,分别是信贷规模增长保持稳定、普惠金融业务继续快速发展、“三农”金融服务推进乡村振兴、银行改革持续深化和银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

在信贷规模上,《报告》指出,展望“十四五”,经济增速、货币政策、金融结构变化以及监管政策综合决定了银行业信贷规模增长将总体平稳。“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依然会维持中高速,决定贷款需求稳定增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是“十四五”金融改革方面的目标,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稳健、“不急转弯”的货币政策空间,使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意味着银行贷款融资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十四五”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方针,银行业仍面临不良资产反弹、金融同业风险暴露、金融科技“伪创新”、“假创新”等新型风险加速渗透等问题,需要审慎稳健开展信贷业务。因此,预计“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同比增速将保持10%左右。

在普惠金融业务上,《报告》认为,展望“十四五”,银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将继续维持高增态势。一是国内经济稳步恢复,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疫情境外输入、境内反弹风险持续存在,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循环尚未完全恢复,商业银行需要继续承担保市场主体、支持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金融普惠性。监管部门将继续引导银行下沉客户群体,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商业银行将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小微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普惠金融服务,信贷投放将切实下沉到小微客户。预计“十四五”期间,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年均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约在25%-30%区间。

在“三农”金融服务上,《报告》认为,展望“十四五”,“三农”贷款规模和增速会进一步提高,银行将积极落实金融引导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深入农村地区布局、发展业务,紧抓县域经济“蓝海”,创新农村产品和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资金更多地支持“三农”领域。预计“十四五”末“三农”领域的贷款总额将突破55万亿元,年均贷款增速维持在15%以上。

此外,在银行改革上,《报告》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老龄化两大主题,迫切要求银行更好发挥金融重器功能,以助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从外部来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崛起,银行竞争压力明显上升;另一方面,逆全球化进程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或将有所放缓,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金融安全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和经营战略同质化程度高,股权结构还有优化空间,资本补充压力加大,不良资产有集中暴露风险,这些都制约着银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上,《报告》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部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取得良好进展,但总体仍处于发展阶段。当前各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的话语权博弈日趋激烈,未来的银行需直面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在发展与保护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目前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同时认为,“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银行的深化改革指明了三条主线,一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银行需要加强关键技术在业务上的应用,以便更好的对接大数据时代,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拓展智慧金融的服务场景。二是培养金融科技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未来的金融,是广泛应用金融科技的金融,银行需要加强金融科技在在获取客户、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监管等多个方面的应用,用科技改变业务模型。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规范有序的数据流通环境,防范数据风险。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提升安全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