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升帕金森病知晓度刻不容缓

吴佳佳 2021-04-08 18:27:48

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前夕,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等指导的“送你一朵郁金香”拥抱郁金香周年回顾暨抗帕词典项目启动,旨在提升帕金森病患者、家属、基层医生等对帕金森病和科学治疗手段的认知。

国际组织指定红色郁金香为帕金森病的象征。帕金森病是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而导致,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限,阻碍患者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逐年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2017年发布的帕金森病大众调研显示,90%的社会大众不了解帕金森病,其中过半认为帕金森病就是霍金所患的“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甚至有近六成的非神经科领域的医务工作者也对帕金森病不尽了解。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主任王振福教授指出,帕金森病在我国仍处于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的现状。我国有超过300万帕金森病人,65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为1.7%,预计到2030年,患病人数将达到近500万人。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每位患者都需要终身治疗、全程管理,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介绍,不少患者忍受了很久才开始正规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实际上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我们一直和患者强调’早发现 早治疗’,早期诊断明确后就应该采取药物治疗,当疾病进展到3-5年,药效出现减退或症状波动,患者就可以考虑脑起搏器(DBS)手术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毛薇副教授介绍,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内外“结合,国外通常会采取内外科紧密配合的治疗模式,为帕金森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很多医院也积极开展多学科诊疗,组建以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的医生,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专家陈生弟教授表示,此次启动的抗帕词典项目联合中国帕金森病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编著,将聚焦疾病、药物、手术和康复等众多方面,旨在通过有趣生动、简单实用的风格和形式,为广大帕友及家属答疑解惑,避免走入治疗误区,加深对疾病和科学治疗手段的认知。(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