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14:59:19
近日,记者从国家住建部获悉,广州被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之一。
广州坐落于华南沿海、珠江沿岸,依水而生、因水而美。自古以来有“岭南水乡”之名。然而,广州使用的多为引调的“客水”,本地水资源还不到全国人均值的1/4,属于缺水型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广州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广州市节水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在GDP总量逐年上升的大背景下,用水总量呈现逐年下降。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8年下降5.3%,比2015年下降38.62%;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7.61%。
“广州是‘缺水城市’吗?”接受采访的市民普遍对记者的发问表示疑惑,“我们平时真的感受不到。”“缺水”好像并没有为市民生活带来实质影响。
一方面,广州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018年以来,广州连续发布8道市总河长令,以流域为体系、河涌为单元,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方针,强力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和排水单元达标等工作,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得益于广州现有的东江、北江、西江三江并举的优质水源新格局。
作为国内首批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的城市之一,广州先后制定实施了《广州市供水用水条例》《广州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广州市节约用水规划》等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供水、用水、节水等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在法律法规的引领下,广州市建立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广泛参与的节水工作机制,并设立节水专项资金,年均投入超亿元资金,为节水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事实上,广州不仅对全市总体用水量有着严格的控制,在用水结构、水价制度、节水器具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调整,以更加高标准的成效通过创建节水型城市考核。
节水型居民小区现场核查
当前,广州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差别化水价,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2019年,全市完成44条城中村自来水改造,9.1万户老旧小区和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设施改造,全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8.46%。
截至目前,广州已有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269个,节水型企业100家,节水型单位147家,节水型公共机构2088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8年下降5.3%,比2015年下降30.5%;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7.2%。
为调动全社会参与节水型城市建设,广州不断推广节水器具,倡导节约用水。在全市开展低保、低收入家庭免费更换节水型用水器具活动,并对市内的环卫公共厕所的用水器具进行了节水技改,组织公共建筑用水器具使用情况检查,做好节水型用水器具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监管工作。
广州华润热电有限公司采用循环冷却工艺
同时,广州加强重点领域节水管理,推进节水载体创建行动。比如,位处于南沙区的广州华润热电厂,采用循环冷却工艺,集中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至最终中和池,送至冷却塔冷却后实现循环利用。公司2019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8.93%,单位产品取水量为每兆瓦时1.89立方米,达到了国家和广东省用水定额标准。
广州市还对广州恒运热电厂、广州珠江电厂、中电荔新热电厂、黄埔电厂等一系列电厂进行火电直流冷却水循环改造项目。火电厂行业的用水循环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对于部分用水大户,如钢铁、纺织染整、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广州市加强节水型企业的创建力度。对于重点领域节水管理,广州市还坚持“以水定产”。尤其对于较为耗水的工业,广州市对企业和产业园区推进节水改造,开展水循环阶梯利用。
这些例子仅仅是广州深入开展节水型载体建设的缩影。
此外,广州还充分挖掘农业领域的节水潜力,提出发展“水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并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近日,广州市还发布《广州市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实施方案》,实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充分调动了农村领域节约用水的积极性。(经济日报记者庞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