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进一步推动债市对外开放应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陈果静 2021-01-13 19:30:56

1月12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债券论坛在北京举行。

在展望2021年债券市场发展前景时,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芳表示,根据Wind数据统计,到2020年末,债券市场存量债券已超过1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全年债券净融资额达17.34万亿人民币。这充分说明中国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王芳认为,实现基础设施的互通互通是实现统一监管的中国债券市场的第一步,对于形成市场的良性竞争,实现债券市场要素自由顺畅流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以及促进债券市场的创新都有重大意义。预计从2021年开始,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及统一化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理事长李扬在论坛上表示,2020年以来,中国对外进一步开放,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持续增长。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后,愿意投资真正高等级的、安全级的债券。“这一投资偏好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李扬认为,下一步应该推动中国市场的债券品种重新归类,起到真正揭示其信用主体的作用。

在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呼吁实现账户体系的互联互通。周诚君认为,我国的银行账户体系比较碎片化,市场主体需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开立各种各样不同功能或用途的本、外币银行账户。     

比如,对投资者来说,一名合格市场投资者如想购买债券,必须要在不同地方开户。如果在银行间市场购买债券,通常至少要开两个户:第一要到国债登记公司开户,第二要到上海清算所开户。如果这名投资者还希望到交易所市场购买债券,那他必须分别到沪、深证券交易所开户,才能在沪深股市投资、持有、购买债券。此外,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不在沪深交易所投资购买债券,还可以通过银行柜台购买,这时就需要到银行柜台开立相应的债券托管账户。

“在不同场所开立账户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虽然这些账户内的债券在所有权上属于同一个投资人,但相互之间是隔离的,不能相互‘转账’,也几乎不能跨市场交易。”周诚君表示,这对投资者统筹管理、配置其资产,并开展相关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对发行人来说,因为债券市场有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又有不同的登记托管机构,账户开立可开在国债公司,或者上海清算所,所以发行也是相对分割和碎片化的。市场主体在发行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在哪个市场、针对哪些不同的市场主体进行发行,而且与发行相关的登记、托管都在不同的机构完成,既面临着托管的不统一,也面临着登记的不统一。如果登记不统一,同一个市场主体在银行间市场,可通过清算所发行、登记、托管,也可在国债公司发行、登记、托管,还可以在交易所发行、登记、托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一个发行人,在不同场所针对投资者发行债券,但确立这些债权债务关系的登记、托管却在不同的机构,这对同一债券跨市场交易、结算相关的债权转让、交收、变更登记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建立有效的发行与投资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约束以及相关的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周诚君呼吁,当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么大规模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尽早着手对债券市场开放及其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统一。着眼于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便捷高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账户体系或者登记托管体系。这样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