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20:46:29
17日,在世界高血压联盟举办2020年世界高血压日系列专题会议上,由中国医师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中国医学专业团体共同发出倡议,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减盐宣传,支持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Front-of-Pack Labelling, FOPL)的开发和实施,帮助广大居民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减少慢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今年八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允许食品包装正面用图形文字等形式对营养成分表信息进行补充说明。这将推动基于科学证据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在中国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帮助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预包装食品。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食品营养处处长徐娇表示,针对中国国民健康隐患,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实施十五项专项行动,其中一项就是合理膳食行动。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膳食中预包装食品消费的占比越来越重。随着公众的营养健康意识日益提高,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营养标签。因此,对预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标签加强管理,越来越重要。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修订可以通过营养标签促进合理膳食,从而提高全民健康。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订工作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杨月欣教授在会上介绍《通则》的修订情况,她认为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的关键政策建议之一,是对营养成分表补充信息的一部分。食品包装正面标识是指位于食品包装正面(在主视野中)的营养标识体系,可强化应用于营养标签,以促进减油、减盐、减糖的落实。证据表明,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不但清晰明了,可告知消费者如何选择营养均衡的食品,还能激励食品生产企业改善产品配方,从而促进更健康的个人行为和食品环境,以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非传染性疾病负担。
为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政府主导、基于证据的制定过程是关键。世卫组织制定了一套指导原则,以支持各国开发、实施、监测和评估适当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根据该指导原则,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的“开发、实施、监测和评估”应由政府主导,主要利益攸关方参与其中。
世卫组织总部营养与食品安全司安全、健康和可持续饮食组负责人Chizuru Nishida博士介绍,根据世卫组织《全球营养政策评估(2016-2017年)》报告,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作为各国帮助其消费者做出更健康食品选择的重要政策工具,该体系应与国家公共卫生、营养政策,以及食品条例保持一致。相关经验正日益增多,这可为正在考虑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的国家提供更多宝贵指导。
不健康饮食是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可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钠盐过多摄入等已成为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偏高,日均钠盐摄入量为10.5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减盐目标的2倍以上。除此之外,随着中国预包装食品的人均消费量的快速增加,预包装食品也逐渐成为消费者高盐摄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医学专业团体的专家们介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其中“合理膳食行动”提出了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食用油摄入量和添加糖摄入量分别不高于5克、25-30克和25克的目标。制定并实施基于证据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将有助于实现合理膳食和健康中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