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第三届公众开放日在京启动 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大国粮仓

刘慧 2020-10-18 17:25:49

在第四十个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公司在北京中央储备粮顺义直属库启动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大国粮仓。开放日活动主题为“科技赋能 爱粮节粮”,在接下来一周内,中储粮全系统各分(子)公司共140家直属库集中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中央企业在强化科技创新,管好大国粮仓,倡导爱粮节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201018150413.jpg

↑嘉宾共同启动开放日活动。 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

中储粮集团公司董事长邓亦武在启动仪式上说,今年是中储粮集团公司成立20周年,20年来,广大中储粮人勇于创新、深入实践,运用科技为储粮事业赋能,为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助力。通过今年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将重点展示科技创新在安全储粮、绿色储粮、智慧储粮、为农服务等方面的实践,增进社会对中储粮的了解,凝聚对爱粮节粮的共识,增强对粮食安全的信心。

中储粮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将储粮科技作为“两个确保”的重要支撑,即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供得上。围绕储粮技术研发应用,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88项,主持制定(修订)国家标准34项、行业标准16项,制定企业技术标准34项。中储粮作为主要参加单位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确保储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的技术路线成熟定型,储粮配套设施和技术装备迈上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新台阶。

微信图片_20201018150206.jpg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关注科技储粮设备。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

中储粮把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作为主攻方向。目前,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气候特点,已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体系架构。通过推广应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实现冷源循环利用;推广应用空调控温技术,实现储粮保质保鲜;推广应用氮气气调技术,实现药剂熏蒸替代。目前,中央储备粮的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综合储存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南方地区控温储藏的稻谷出库时品质如新,“藏粮于技”效果显著。

微信图片_20201018151220.jpg

↑藏粮于技是嘉宾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传统行业。中储粮公司紧跟科技进步潮流,探索“互联网+”与中储粮业务融合,从2014年起实施“智能化粮库”三年建设,如期实现对980个储存库点全覆盖,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粮食物联网。

作为公益类企业,落实好国家粮食收储政策,执行好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是中储粮公司的重要职责。中储粮研发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在全国1万多个收储库点推广应用,从粮食入库到结算支付“一卡通办”,所有环节公开、透明、可追溯,实现“粮出手、钱到账”。从去年开始,中储粮研发应用了“惠三农”预约售粮APP,售粮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就近选择库点预约售粮,目前全国注册农户已经达到65.4万,实现预约售粮1900万吨。

微信图片_20201018150350.jpg

↑宾客参观储粮温控设备。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

邓亦武表示,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将为中储粮事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按照新时代中储粮工作“政治建设为要、主责主业为本、防范风险为基、高质量发展为重”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藏粮于技”战略,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协调、开放、共享的科技工作体系,以“绿色、节能、高效、安全”为目标,以数字仓储、智能粮库、智慧中储粮为方向,强化技术创新、装备创新、管理创新的紧密融合、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为实现“两个确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在开放日启动仪式上致辞,他表示,中储粮第三次公众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我国现代化大粮仓,了解我们如何用高科技手段管好中国粮食,增强人们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信心。

微信图片_20201018151429.jpg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致辞。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粮食安全频亮红灯,而我国粮食市场始终保持运行平稳有序,为我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储为国计,备为民生,粮安天下。中储粮作为中央企业,为稳定市场保证供应担当重任,功不可没。我们了解到,中储粮成立之初,国家对中储粮公司的要求就是 “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这是党和国家对中储粮的信任和重托。中央储备粮保14亿中国人饭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承担着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政治责任,积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做到了保经济稳定,让百姓心安。

我国粮食库存充足,但粮食管理得好不好,粮食质量是否安全,一直是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由于了解不多,也经常会被各种舆情误导,需要多宣传,正视听。中储粮通过广泛采用智能化技术,让粮食安全变得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广泛采用绿色储粮技术,让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让人们吃上更加放心的粮食。我们不仅要自己看,还要通过我们的报道让全社会都了解。

郑庆东强调,中央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中央企业本身的改革发展都是经济日报宣传报道的重点。我们将继续加大报道力度,持续关注中储粮等事关国计民生命脉的中央企业发展,加强与中储粮的合作交流,用创新的融合报道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央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宣传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在稳经济、安民心、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勇、中粮集团董事长吕军等参加了中储粮开放日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