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口罩下,爱的温情在传递

李琛奇 通讯员 强科 王喜栋 2020-02-14 19:36:05

2月13日下午,甘肃河西走廊遭遇今年第一场扬沙天气。14时20分,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武威火车站进站口,一名风风火火的女职工快速走到进站口,麻利地为乘坐K9654次列车的旅客查验车票、检测体温。

这个戴着口罩,组织旅客进站候车的“铁娘子”叫樊丽宁,是兰州局集团公司武威南车务段武威车站的客运主任兼客运班组党支部书记。

她是一名老客运员,也是一名军嫂,外表看似温柔贤惠,工作起来干净利落、不留情面。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刚刚担任客运主任就迎来了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

17年前,她在列车上抗击非典疫情

说起那场战役,樊丽宁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时,刚上班1年的樊丽宁还是兰州客运段兰州至北京西T76次列车的一名列车员,只有21岁的年纪,年轻懵懂。每次看着全列车寥寥无几的旅客,戴着口罩、面无表情,她也曾感到恐慌。特别是看着沿途各站那些无处不在,身着白色“防护服”的身影,甚至还让她感到害怕。

但是她亲眼目睹党员列车长、同班党员姐姐、哥哥等同事不怕苦、不怕累,为旅客测体温、在车厢内消毒的场面时,让她坚定了每天按时按点组织旅客乘降、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和车厢消毒的信心。

直到现在,时任列车长戴超当年那句“关键时刻,是党员,就要冲锋在前”的话语还萦绕在她耳旁,不同的是,当年那个一心工作的青年团员已经变为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当年那个跟随车长脚步,亦步亦趋的“列车员”,如今已成长为武威车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头雁。当时的慌乱不安到现在笃定从容,这种成长里有客运经验的沉淀,更有她多年来早已砥砺奋进练就的果敢的一颗红心。

2月14日,送走旅客忙碌的间隙,她收到了女儿陈美逸的微信。“妈妈,我等你好多天了,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哦,我这两天刚学了一首新钢琴曲,我想弹给您听,等您打完病毒‘怪兽’,您就赶紧回来。”这是11岁女儿的嘱托,也是今年她收到的最大的期望。想着独自一人在家的女儿,她有些自责,也有些许欣慰。

17年后,她在列车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从兰州客运段的一名列车员到武威南车务段的一名客运主任,面对2020年开年的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作为曾在一线抗击非典的的她,主动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奋战在铁路阻击“疫”线最前沿。

“你们测温能不能快一点啊……”2月12日14时20分,樊丽宁在出站口又一次听到了实行人工测温以来旅客的埋怨声。面对旅客的不满和不理解,她耐心沟通,向旅客讲解疫情的严重性和测温工作的必要性。为了彻底解决旅客进出站造成的拥堵,尽量减少人员聚集,樊丽宁带领客运员在出站口用隔离带分向设置“测量体温”通道,积极和车间、车务段、地方政府协调增派测温人力,并加班加点带着大家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对经停武威的每一趟列车,她都要从放行旅客、候车、进站,接车、下车旅客出站,密织防线,全程监控。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支部书记的她“约法三章”,悄悄地给自己定了“三个必须”的硬指标,“重点部位必须亲自盯控、重点旅客服务必须亲自到岗、重点时段巡视必须亲力亲为”。每天她都要不定时的检查消毒、客运服务情况,查看旅客口罩是否佩戴,并不厌其烦叮嘱候车旅客做好自身防护,查督客运员防疫工作,看客运防控措施是否执行到位,环境卫生整治、通风、消毒是否按照规定认真执行。

口罩隔离的是病毒,但隔离不了爱的传递。1月26日,大年初二,由于假期延长,加之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升级,很多旅客放弃走亲访友、推迟上班,导致退票旅客激增,她立马安排“党员5号售票示范窗口” 增开3个窗口,带领3名党员在售票室拉起分隔带,实行售退分开,售票室内外由专人引导,组织旅客分批进售票室办理退票,防止旅客过渡集中引发新的疫情。

1月30日,乌鲁木齐至广州Z136次列车车长在对讲机喊道,有一名发热旅客需要移交,樊丽宁二话没说,第一时间冲到站台。“抗击非典疫情期间,我是一名列车员,多次处理移交旅客,我比你们更有经验,这边交给我,你们去组织好其他旅客乘降。”她对当班值班员说。10时11分,列车正点停靠在武威车站一站台,在所有旅客乘降完毕后,她和列车长办理了交接,并协同早早等待在站台上的防疫人员,一起搀扶发热旅客出站就诊。

2月4日,为了配合小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丈夫所在的部队家属院要求樊丽宁配合防疫在家宅着,作为17年前在列车上抗击非典的她知道,随着客流增加,车站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候车区域要定时通风消毒,还要为每一名乘车旅客提供服务,想到这里,她便直接在车站支了个床,吃住在车站,继续像17年前一样,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强科 王喜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