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说事丨投资者教育试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祝惠春 2019-03-15 21:21:42

“你有没有被割”韭菜”?股民朋友见面总喜欢这样相互调侃。但是,有没有想过,“韭菜”为什么是“韭菜”?原因众多,但是离不开一条:非理性投资。不少股民喜欢听消息炒股,炒绩差股,炒垃圾股……究其原因,脑子里的证券投资地图不正确,这个短板难辞其咎。

如何提高投资者金融投资素养?1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宣布,证监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将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普及证券期货知识,推动全社会树立理性投资意识,提升国民投资理财素质。

这个工作咋个搞法呢?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编写了《金融与理财》教材,作为区域性拓展型课程,在浦东新区中小学推广试点。一般人印象里,理财知识很枯燥,中小学生能不能学懂呢?记者认真翻了翻相关教材,还真是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呢。瞧这个小学生四、五年级用的教材是这样的:

证监会投教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明确要求“将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最近几年,相关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涉及500多所学校,惠及上百万学生。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更有条件,也积极。

据记者所知,有的地区将投资者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编制了中小学普及金融知识教材;有的地区将投资者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还有的地区在继续教育、民族教育中进行了有效探索。

不过,试点中也存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学习资源有限等问题,亟需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为此,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通过将投资者教育试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形成和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认识资本市场、树立合法合规意识,提高金融素养。

“投资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做的一件实事。”杭州市滨文小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推出了“未来金融家”财商教育课堂公益项目,围绕认识金钱、计划用钱、学会储蓄、了解投资、认识风险等五个方面,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们深入了解金融本质,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根据《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教育部着力推动证券期货知识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体系。基础教育阶段,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在相关学科课程和教材中有机融入证券期货知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投资理财课程。高等教育阶段,鼓励有条件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证券期货知识相关课程,鼓励设置金融类专业的院校加强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完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

同时还将提升教师队伍金融素养,通过虚拟交易、夏令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拓宽学生了解、应用证券期货知识的渠道等。

证监会将着力发挥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作用,免费向当地大中小学生和教师开放。开展证券期货系列公益讲座活动,普及证券期货常识,提升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投资风险意识及理财能力。

“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引导社会各界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证监会投保局相关人士说,经费保障方面,鼓励各界一起投入。比如,2015年,广东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的安排,向广东证监局批拨广州市中小学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试点工作专项经费,有力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相关活动,要按规定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不得给学校和师生增加额外负担,不得存在使用国旗、红领巾、团(队)旗,以及各类利用中小学生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等行为。

(经济日报 记者:祝惠春  责编: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