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19:47:40
在第37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举办“扩大优质供给 引领消费升级”2019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服务活动,梳理总结了2018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的消费品抽查情况。去年国抽共抽查了288种 28312批次产品,总体不合格发现率为10.2%。“从总体抽查合格率来看,我国消费品整体质量状况比较平稳,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提供了质量支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副司长孙会川说。
其中,与老百姓衣食住用行密切相关的产品有55类合格率超过了90%,其中有14类产品合格率为100%,分别是卫生巾、笔记本电脑、汽车轮胎、日用香精香料、实木复合地板、微波炉、食品加工机械、打印机、婴幼儿用塑料奶瓶、塑料杯、塑料菜板、不锈钢真空杯、不锈钢餐厨具、压力锅。“这些产品质量管控和生产工艺非常成熟,行业链条完备,属于消费品中的‘第一阵营’,营造了良好消费环境。”孙会川说。
数据显示,从2012年以来,历次国抽合格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的消费品有26类,为国内消费升级赢得了发展空间。孙会川介绍,这26类产品有3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全行业生产规模大,在全球排名前列,比如汽车轮胎、空调、牙刷等产品,国内产量均为全球第一;二是行业发展成熟,产业集群集中度和大中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都很高,比如洗衣液、卫生纸等产品,主产区分布在浙江、广东等地,大中型企业的产销量已经占到了市场总量的80%左右;三是多年来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国产品牌梯队,品牌竞争力逐年提高,比如发动机润滑油等产品,市场销量的第一阵营中,基本上是国产品牌的天下。
在2018年国抽涉及的消费品中,有34类产品合格率较之前有所提升,提升超过10%以上的产品有8类,提升幅度最大的是轮滑鞋、冲锋衣,提升幅度超过了40%。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智能马桶盖、纸尿裤等海外代购的热门消费品国抽合格率提升明显,中外产品质量差距明显缩小,甚至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国产产品比外国产品的表现更为亮眼。”孙会川说,以智能马桶产品为例,通过中外产品质量比对、关键零部件质量攻坚等工作,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从2015年的40%降低到2018年的5.7%,国内消费者“海购”数量明显下降,仅浙江台州智能马桶产业产值就从2015年的20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75亿元,加热器等关键零部件质量和技术含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此外,从消费品类看,汽车相关产品、日化清洁产品、母婴用品、日用家电产品等消费品类的国抽总体合格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成为了国产消费品提质升级的“先锋部队”。如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汽车轮胎等汽车相关产品2018年国抽合格率达到了100%,近两年不合格发现率保持在5%左右;空调、笔记本电脑、电热水壶等日用家电不仅抽查合格率排名靠前,海尔、格力等优秀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领先位置,为提升国货形象、增强百姓日常消费获得感发挥了集聚效应。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部分消费品合格率出现波动,个别消费品合格率下降较多。”孙会川介绍,比如,2018年抽查合格率较上一次抽查下降超过10%以上的产品有18类,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口罩、室外健身器材、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下降幅度均超过了20%。
他分析原因指出,一是一些消费品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改进乏力,全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二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特别是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三是面对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一批对质量安全认识不到位的中小企业急于抢占市场,对产品质量缺乏足够的管控能力,往往是采购零件简单装配就向外销售,造成产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我国消费品质量状况总体平稳,从具体产品和品类的表现来看,既有让消费者买的放心、用的舒心的优质产品,也有让消费者买了闹心,用着担心的问题产品。”孙会川说,按照《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的部署,到2020年,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从目前状况来看,完成这个目标既有希望,也有难度。
孙会川表示,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抓好儿童、老年等特殊群体用品,家用电器、家具家装等日用消费品和新兴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等专项行动;选取智能马桶等热点消费品,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用更多更好的优质供给,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安心、用得舒心。
(经济日报 记者:郭静原 责编:李静)